
不知道是不是喜歡爬格子的人都有這種習慣,只有在夜深人靜時才文思泉湧,白天則腦袋像漿糊一樣,什麼鬼都蹦不出來。於是呢,以前寫稿總是得要ㄠ到半夜,才開始動工(這是在沒有MSN之前,事情比較單純啦!現在不管啥時上線都會碰到朋友咧~很容易一聊時間就過去了!然後什麼事情都沒做…嗚…),久而久之,熬夜變成了一種習慣,不過鮮少會寫到天亮的,隔天還是得起床上班的,所以還懂得適可而止,不至於太誇張。
有熬夜習慣的人,對於早晨的感覺應該是蠻陌生的,因為睡得晚就起床得晚,清晨的時光通常也是在睡夢中過的,真正醒來時已經都天大白,又得匆匆忙忙的出門去了。
卻有那麼幾次,碰上了不同地方的黎明。
童年時我是住在台東的,鄉下的人們總是早睡早起,所以五、六點起床很正常;天還濛濛亮,就在遠處的雞鳴聲中漸漸轉醒,只感覺廚房裡早已經因為媽媽的早餐而有了溫度,空氣是有點涼、卻又不至於冷,帶點鹹鹹海邊的味道,是印象中小時候的黎明。
在London的生活其實變化頗多,熬夜到天亮的情況從功課寫不完所以死撐著,到因為去朋友宿舍串門子太晚才搭Night Bus回家,也曾經發生一票朋友到Central London的Bar瘋一整晚結果搭清晨的第一班Underground回宿舍的情況都有。印象比較深刻的應該要屬寫論文那一陣子的熬夜,記得是冬天,還在電腦前奮戰的不只我一個人,隔壁的室友也沒睡,隱約聽到他走進廚房的聲音,接著我的房門外就響起了一陣輕輕的敲門聲,他小小聲的說外面下雪了,怕是驚擾到其他的室友,他跑到離廚房最近的我的門前來說;看看時鐘已經四點多,這時外面已經積了一層薄薄的雪,知道這一晚肯定是沒得睡了,乾脆就沖一壺茶,坐在廚房裡,等天亮。London其實不怎麼下雪的,至少我去的那一年多,真正碰到下雪也才兩、三次,常常是半夜才下,下了一個小時左右就停了,所以我聽到第一班經過Henden Central 的Northern Line經過後院時,就知道差不多也快要見到陽光了,英國冬天天亮的時間較晚,溫度也常常要等到陽光出現後兩、三個小時才會回升,否則沒有一件大衣,一杯熱茶的加持,想在London的清晨裡保持愉快的笑容,得花上一點時間學著當道地的英國人才能完全適應。空氣,因為太冷而感覺稀薄,這也是獨到的英國風味,讓我印象深刻至今。
台北的黎明有很多種,一種是因為熬夜寫稿而看見的黎明,那時因為疲累也感覺不出周邊的空氣、溫度什麼的,只覺得天空變亮的速度挺快,在快要意識不清前,鑽進被窩裡,在遠處傳來的車聲裡迅速進入夢鄉,這是因為趕稿壓力熬夜下的速食黎明。另一種,則是因為和朋友聊天聊到忘記時間,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下迎接的黎明,也許是因為一夜沒睡而產生的暈眩,又可能是因為聊天聊得太愉快而產生的幻覺,街道上的人、車好像電影裡溶接的鏡頭般,從少變多,漸漸地就充滿了整個馬路,早餐店裡奶茶的香味這時還刺激著嗅覺,果然心情愉快時感官也會變得敏銳,不管那夜究竟有沒有睡。
在Senegal的熬夜,多半是因為上網,等著朋友問些事情才講到天亮,畢竟我們相隔天涯,時間總不是那好兜在一起,有一次便心血來潮拿起數位相機拍鄰居屋頂上的日出,大概天色還是太暗,試了幾張還是覺得不好,索性拿了腳架自拍,我們那早來上班的管家頭上一定一堆問號吧!Senegal的凌晨很涼,但空氣裡有一種乾乾的、沙漠的味道,太陽還沒升起時,就像冬天的溫度,一旦太陽照到身上了,又感覺太熱,極端的溫差讓人還是有點難以適應,尤其是在醒著時的凌晨。
因為回教的信仰,所以Senegal的人們五點左右就會起床,在家裡或是到清真寺那兒做每天第一次的朝拜,接著要不就是回家睡回籠覺,就是去上工了,也算是個好習慣吧!
朋友問我,那妳在台灣熬夜,因為時差的關係,應該回到Senegal就可以過比較正常健康的早睡早起生活了吧~~
想想應該是對的喔~~
但,怪就怪在,我回到那邊,又會自動調回"熬夜狀態",晚上又開始在網路上"趴趴走",白天變成了"最美麗的熊貓",怎麼也沒辦法準時跟太陽公公見面了!